技術文章
【JD-CQ4】【競道科技,十年蟲情監測設備廠家,歡迎詢價!】
蟲情監控預警平臺系統核心技術特點:數據采集與傳輸
蟲情監控預警平臺系統的高效運行,依賴于 “數據采集" 與 “數據傳輸" 兩大核心技術模塊的協同支撐。前者確保蟲害相關數據的全面、精準獲取,后者保障數據實時、穩定流轉,二者共同構成平臺實現蟲害預警與防控指導的技術基礎,在大田作物、果園等場景中發揮關鍵作用。
在數據采集環節,系統采用 “多源設備聯動 + 精準識別處理" 的技術架構,實現蟲害數據的立體化獲取。首先,采集終端類型豐富且功能適配性強:針對趨光性害蟲(如蛾類、甲蟲),配備頻振式誘蟲燈終端,通過特定波長光源(通常為 365-400nm)吸引害蟲,同時集成紅外感應模塊,當害蟲落入收集裝置時觸發高清攝像頭(200 萬像素以上)拍攝,捕捉害蟲形態細節;針對特定種類害蟲(如棉鈴蟲、小菜蛾),部署性信息素誘捕終端,搭配蟲體稱重傳感器與計數模塊,既能統計害蟲數量,又能通過重量變化輔助判斷害蟲齡期;此外,部分終端還集成溫濕度、光照等環境傳感器,同步采集影響蟲害生長的環境數據,為后續預警分析提供多維度依據。
數據采集的精準性還依賴于智能識別與預處理技術。攝像頭拍攝的害蟲圖像,會通過終端內置的邊緣計算模塊進行初步處理:先通過圖像降噪算法(如高斯濾波)去除環境干擾(如灰塵、光線反射),再利用基于深度學習的目標檢測模型(如 YOLO 系列算法)識別害蟲種類,模型通過數十萬張農業害蟲樣本訓練,對常見害蟲的識別準確率可達 90% 以上;對于計數數據,系統采用 “動態幀差法" 避免重復計數,當害蟲落入收集盒后,通過連續幀圖像對比確認蟲體位置變化,確保數量統計誤差控制在 5% 以內。同時,環境數據采集采用定時采樣模式(采樣間隔可設為 10-60 分鐘),并通過數據校準算法修正傳感器漂移誤差,保障環境參數的準確性。
在數據傳輸環節,系統以 “多網絡冗余 + 分級傳輸策略" 保障數據流轉的實時性與穩定性。傳輸網絡采用 “4G 為主、WiFi / 北斗為輔" 的多模設計:在網絡信號良好的農田區域,優先通過 4G Cat.1 模塊傳輸數據,該模塊支持低功耗廣覆蓋,單終端每日數據傳輸量(含圖像、文本數據)約 50-100MB,滿足實時監測需求;在山區、偏遠地塊等 4G 信號薄弱區域,自動切換至 WiFi(近距離組網)或北斗短報文(無地面網絡時)傳輸,其中北斗短報文可實現單次 1000 字符以內的文本數據(如害蟲數量、預警信息)傳輸,確保關鍵數據不丟失。
此外,數據傳輸還融入 “分級壓縮 + 加密防護" 技術。對于高清害蟲圖像,先通過 JPEG2000 壓縮算法將圖像體積壓縮至原大小的 30%-50%,再傳輸至云端平臺,減少帶寬占用;所有傳輸數據均采用 SSL/TLS 加密協議,從終端到云端形成端到端加密通道,防止數據被篡改或泄露。同時,系統支持斷點續傳功能,當網絡中斷后,終端自動緩存未傳輸數據,待網絡恢復后繼續上傳,避免數據遺漏。
數據采集與傳輸技術的協同,使蟲情監控預警平臺系統能夠實現 “從田間到云端" 的高效數據流轉:終端采集的蟲害數據與環境數據,經處理后在 30 秒內傳輸至云端平臺,平臺接收數據后快速整合分析,為種植戶推送實時蟲害動態與防控建議,同時支撐區域蟲害規律研究。這種技術架構不僅解決了傳統人工測報 “效率低、覆蓋窄" 的問題,還為精準農業蟲害防控提供了可靠的數據支撐。